水质在线监测仪是保障环境与供水安全的关键设备。长期稳定运行依赖规范化的维护与及时故障处理。本文按模块(传感器、校准、供电与通信、试剂耗材、软件与安装环境)归纳常见问题,给出预防措施与可操作的排查步骤,并提供可直接打印的维护清单与常备备件建议,便于现场工程师快速上手。
常见问题:读数漂移、响应变慢、噪声增大、测量不稳定、光学件污损或生物污垢覆盖、密封失效导致进水。
主要原因:悬浮物/藻类附着、结垢(钙、铁)、油膜污染、机械损伤、O 型圈老化。
预防与处置要点:
建立清洗周期(见检查表),优先采用软刷与清水冲洗,避免硬刮或研磨性清洁剂。
常态化使用滤网/取样预处理,减少颗粒直接接触探头。
在富营养化水体部署抗污垢装置(机械刷、膜片或电化学反污膜),若厂家提供可选件优先使用。
定期更换密封件(O 型圈),并做好防水检测。
常见问题:校准后仍存在系统性偏差、不同批次操作结果不一致。
主要原因:标准液配制不准或过期、校准环境与运行环境温差大、操作步骤不规范。
预防与处置要点:
使用有效期内且标注批号的标准溶液,校准记录包含批号、配制时间和稀释比例。
校准环境温度尽量接近现场运行温度,或采用温度补偿参数。
制定并执行校准 SOP(步骤、工具、校准后验证)。定期做跨比对或送检验证。
常见问题:意外断电、数据中断、通信上传延迟或丢包、电池容量下降。
主要原因:接线松动、电源波动、锂电池老化、通信模块配置或SIM问题、天线位置不当。
预防与处置要点:
使用稳压电源或UPS,检查接地安全。
定期检测电池健康并记录充放电循环次数,制定更换周期。
配置本地数据缓存、防止短时断链丢失数据;监控心跳/掉线告警并设自动重连策略。
常见问题:试剂沉淀、变质、泵输液不稳、管路气阻或堵塞。
主要原因:试剂管理不严、管路老化、滤芯堵塞或阀门磨损。
预防与处置要点:
试剂标注启封日期并记录使用情况,严格按说明书保存(避光、避潮)。
定期冲洗管路、更换输液管和滤芯,避免长时间沉淀。
对泵与阀门做性能记录(流量、脉动),异常时及时更换。
常见问题:时间戳错误、数据格式不一致、异常值未触发告警。
主要原因:系统时间不同步、参数配置不当、固件含缺陷或版本不一致。
预防与处置要点:
使用 NTP 同步系统时间;保留原始原始数据以便回溯。
配置合理的质量控制逻辑(阈值、平滑与数据完整性校验)。
固件升级在测试环境验证后再推到现场,记录变更日志与回滚方案。
常见问题:低温冻结、高温过热、雨淋或洪水浸泡、动物破坏。
预防与处置要点:
采用合适防护箱或外壳、做保温或散热设计,合理选择安装高度并做好排水。
制定极端天气应急流程(撤机、断电保护、临时防水)。
日检(或每班)
仪器上电/在线指示、心跳正常。
采样通路无明显阻塞,测量值是否在合理范围。
记录近期报警与异常。
现场外观(外壳、显示屏、天线)无明显损坏。
周检
清洁探头外表面,检查是否有污垢或结垢。
检查管路与接头是否漏液或松动。
备件与试剂库存核对(是否需补充)。
简要校验一次(标准液验证或空白对照)。
月检
执行一次完整校准或基准比对,记录漂移趋势。
更换易损耗件(如短寿命滤芯、输液管)。
检查并记录电池电压与循环次数。
检查并清理外部防护箱与散热孔。
季检(每3个月)
深度清洁传感器(按厂家推荐方法)。
固件与软件升级评估,必要时在测试环境先行验证。
更换密封件(O 型圈)并检查防水性能。
做一次跨参数的质量控制(复核关键参数)。
年检
送检或与厂家进行全面性能检测与校准证书更新。
更换老化元件(电容、继电器、关键密封)。
更新维护记录与SOP,培训新操作人员。
1. 记录与复现:截取异常时间段原始数据并拍照现场状态(探头、接线、管路)。
2. 电源与通信排查:确认供电正常、指示灯、重启设备并查看启动日志;检查SIM/网络信号强度。
3. 外观检查:查看探头是否有污垢、划伤或进水痕迹,检查密封圈与连接处是否松动。
4. 清洗后复测:对探头进行清洗(记录方法与用液),重新读数观察是否恢复。
5. 标准液校验:用标准溶液做快速比对,判定是传感器失准还是系统性问题。
6. 软件回退/参数检查:若为升级后异常,回退至已知稳定版本;检查参数配置与阈值设置。
7. 联系支援:记录所有操作步骤与结果,必要时联系厂家或高级工程师并附上日志与照片。
使用化学试剂时遵守 MSDS(物质安全数据表),佩戴防护手套、护目镜与必要的防护服。
电气维护应断电并由具资质人员执行;非专业人员不得拆开高压/电气模块。
数据与校准证书按监管要求保存(建议至少保存 3–5 年或按当地法规)。
O 型圈/密封圈(不同尺寸)、备份探头(关键参数)、备用电池或电源模块、输液管/软管、滤芯、标准溶液套装、常用工具包(软刷、注射器、夹子)、记录本与标签贴纸。
Q1:探头频繁漂移应首先检查什么?
A:优先检查探头表面污垢/结垢与密封件,随后用标准液核验校准是否失效。
Q2:多长时间需要做完整校准?
A:关键参数(pH、溶解氧、余氯、浊度)建议至少月检一次并记录漂移;高风险或法规要求场景可缩短至每周或每次事件后校准。
Q3:固件升级的最佳实践是什么?
A:在测试环境验证后逐步推到现场;升级前备份配置并保留回滚方案,升级后密切监控 48–72 小时。
Q4:如何减少生物污垢?
A:结合机械清刷、化学控制(如按厂商规范使用)和定期维护;选择合适的取样位置以减少富营养化影响。
通过模块化的维护策略、严格的校准与记录管理,以及明确的故障排查 SOP,可以显著提升水质在线监测仪的稳定性与数据可信度。
上一篇:影响余氯检测仪准确度的关键因素
下一篇:水质在线监测仪电极更换判定与维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