溶解氧读数直接影响水质评估、排放合规与养殖/生态判断。传感器会随时间漂移、膜层污染或温压变化而偏移——不按频率校准,数据可靠性无法保证,可能导致误判或监管风险。
建议:每次外采样当天至少做一次校准或快速校验(空气饱和点或溶氧标准)。
使用强度大时:每次采样前校验。
日常:每日或每周做快速自检/现场校验(1–7天视现场污染程度)。
完整校准:建议每1–3个月一次;污染严重或结垢快的工况应缩短为每月。
光学传感器(荧光式):漂移小,可把完整校准间隔延长到3–12个月(仍需短期自检)。
建议更频繁:每周或每月校准,高污染场合宜更密集。
建议:每日/每次分析日校准或校验,并按质控制度做年度溯源校准。
更换膜片、电解液或探头后。
仪器读数突变、响应变慢或波动显著。
仪器长时间停用、运输后或遭遇剧烈温差。
在关键合规检测或科研采样前。
1. 常用校准点:零氧(通氮或零氧溶液)与空气饱和点(单点亦可用于便携仪)。
2. 记录环境条件:校准时记录水温、气压(必要时做压力修正)、校准介质。
3. 检查物理故障:膜/光学头污堵、气泡、流速不足、接线松动。
4. 遵循SOP:按厂商或单位SOP执行,不省略前置清洁与稳定等待时间。
5. 对比验证:条件允许时与标准校准台或另一台已校准仪器核对读数。
应保留以下字段:校准日期、操作者、仪器编号、校准点(零/饱和/标准溶液)、环境温度/气压、校准前后读数、是否调整、膜/耗材更换记录、备注。
建议频率:在线仪器每天记录快速自检结果;完整校准记录每次保存并集中归档。
误区:光学就不需频繁校准 → 现实:虽漂移小,但仍需定期核验和清洁。
误区:只做单点校准足够 → 关键检测建议做二点(零点+满点)提高准确性。
提示:在高污染/高结垢工况,增加清洗与检验频次比单纯延长校准间隔更有效。
探头外观:膜/窗口是否有污垢或划伤?
接线与供电:是否稳固、无松动?
读数稳定性:将探头置于空气饱和水或标准溶液,观察1–2分钟读数是否稳定。
记录:填写当次自检结果并备注异常。
便携仪:每次采样当天至少校验一次;在线仪器:至少每月完整校准并根据现场环境做更频繁检查。
任何关键检测前、传感器更换或异常读数时务必复校并记录。
建立并执行严格的校准与记录制度,才能保证水质监测数据的可追溯与合规性。
问:光学传感器真的可以一年才校准一次吗?
答:不建议一年一次作为常态;建议做短期自检(如每周/每月)并依据自检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完整校准,通常最长间隔不超过12个月。
问:校准时为什么要记录气压?
答:气压影响空气饱和溶解氧值,精确测量时需要修正气压以提高准确度。
问:单位没有校准台,怎么办?
答:可用空气饱和点做单点校验,必要时与第三方计量机构做溯源校准比对。